1)第432章 忙储存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麦收过后,市场上的小麦,每斤才0.30元,就这也没人买,集市上的成交量极少。

  今年小麦大丰收,家家都吃不完的麦子,。购买小麦的,大部分是家里孩子多的工作人员。

  今年是家庭承包制的第一个年头,人们都有存粮的习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除非有急用,很少有卖粮的。

  现在还是计划经济,粮食专营,集市上允许个人买卖粮食,可是禁止个人长途大量的贩运粮食,这也是造成粮食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趁着价格低,韩屯村开始大量收购小麦,村里每天都有上百人的外来人口,基本上都在伙房里吃一顿午饭。

  现在人的饭量大,每个人最少三个馒头,多的吃五个。一斤面蒸五个馒头,每斤麦子才磨8两面粉,折算下来每人一斤小麦。

  村里人和外村的工人,都是用麦子换馍票。光是外来人口,每天一百斤小麦也不够。村里留的备用粮,根本不够一年用的。

  既然现在小麦便宜,村里有的是库房,韩屯就在附近村收小麦,也给附近的群众,卖粮提供了方便。

  麦收过后,最红火的生意,竟然是卖盛粮食的缸和囤的。好多人家的小麦,都在布袋里放着那。

  布袋可是不隔老鼠,被咬个窟窿,麦子就撒到地上。用布袋临时存放十天半月的还行,长时间可不是办法。

  缸和囤的价格猛涨,平时不到十元钱的大缸,涨到了二十元,盛粮食的大囤,也从五六元钱涨到了十元以上。

  石庙村的两个队,跟着沾了光。他们这两年购买韩屯的簸箕柳,存了不少粗条子,也存了好多盛粮食的大囤。

  附近的村庄有知道的,就上门买囤,没出村就把积压的大囤都卖了出去,还收了不少订购的押金。

  只要有条子,成年的壮劳力,一天就能编个囤。他们也实行了计件分配制,收入一半归个人,一半是集体积累。

  这种办法,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好多人家熬到夜里十点多。妇女和老人也跟着帮忙,削条子编囤底,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一个囤个人收入五元多,一天编一个,一个月能挣150多元,两个月就是300多,比过去一年的收入都高。

  不仅是囤的价格高了,簸箩、簸箕的价格也跟着涨,从前的存货都卖了出去,他们现在顾不得给外贸局加工出口产品了,光是收了订金的粮食囤,就够他们编到秋收的。

  都是一个村的,看到这两个队群众的收入高,其他的队的群众眼热了,也在自家的河滩地里,开始插栽簸箕柳。

  除去买缸买囤,麦收后的另一种现象,就是织布袋的多了。从前在生产队,每人300多斤口粮,不知道几次分完,即使是人口多的家庭,有三四条布袋就够用的了。

  通过今年的麦收,人们算是知道了,那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