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2章 忙储存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不收上千斤的麦子。特别是河滩的村庄,人均都超过了千斤。没有十几条布袋,嗮粮食都耽误功夫。

  以前都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过了谷雨季节,人们就把织布机放了起来。

  现在,算是农忙季节,可是大家把收起来的织布机,又搬了出来,忙着织粗布布袋。

  织粗布布袋,用质量差的霜后花就行,纺的棉线也较粗,织出来的布比较厚实。

  布袋布幅窄,一般是50公分,一丈布一条布袋,装120多斤粮食。也有40公分的布幅的布袋,只能装100斤。

  一机子粗布,够做二十条布袋的,人们有自己单独织一机子的,也有两家合伙织的,主要是看家里人口的多少。

  麦收后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买牲口的多了,牲口的价格飞速上涨,原来三四百元的耕牛,现在没有伍佰元别想买,就连个小牛犊,也买到了三百元。

  比起耕牛来,毛驴的价格稍微便宜,三百元左右就能买头壮实的毛驴,可是牛吃麦秸,毛驴得吃杆草(谷子的秸秆)。

  现在,各家都没有杆草,喂毛驴秆草还是去年生产组种的。

  不过人们还是从市场上看到了机会,有的人家,麦收后专门种了半亩夏谷,就是为了收杆草喂驴。

  附近村的人们都打韩屯村耕牛的主意,韩屯村的农机多,轻易用不上耕牛,大伙都想买韩屯村的耕牛。

  可是二爷喜欢伺候牲口,他喂了十多年的牲口,对每头牲畜都有感情。再说了,喂牲口的成本也不大,韩屯喂牲口基本都是用苜蓿草。

  不用铡草,也不用淘草,省了好些功夫,再说了村里在牛棚安装了自来水,饮牲口也不用二爷打水。

  唯一的累活就是出圈,现在这活都是养猪场的人帮着干,打扫出来的牛粪直接倒入沼气池,牛屋也干净多了。

  村里的牛已经发展到二十多头,确实一半也用不上。鉴于这种情况,留下两头公牛配种,其他的都卖出去了。母牛全部留下来,主要是用于繁殖。

  由于二爷的坚持,韩屯村后来发展成全国闻名的黄牛繁殖基地,每头黄牛高达万元以上,到了那时,大伙才感到二爷的英明。

  麦收后,人们感到了地排车的重要性。再说了,以后用地排车的时候多着那,不能每次都找别人家借。

  再说借别人家的地排车,得等主人家用完了,可农时不等人。

  秋种的时候,往地里运土杂肥,靠胶轮车推,来回的路上,得耽搁多少时间。

  地排车也成了抢手货,基本上所有的人家,麦后都着手卖辆地排车。

  地排车的车轮不限量,供销社里的生产门市敞开了供应。一个80元钱,在八十年代初,这可是笔大款项。

  人们很快就把车轮买光了,供销社里很少再有地排车轮了。别说地排车了,就是胶轮车的轮子,也很少有货了。

  不过集市上开始有卖高价的了,每个100元,估计是供销社里内部人员搞的鬼。里外的一倒腾,每个多得20元钱。

  可是高价的货源也不充足,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大家拿着钱,每集都早早的到,就是希望买到地排车轮。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