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四章 鸣天下(三)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打听消息,上了御街,哦,要离开了。出了南薰门,哦,出了内城,向外城出发了。这一回这小子终于走了,几位大佬相视一眼,长松了一口气。

  咱伤不起啊。

  没有说,一切皆在不言中。

  ……

  但这不是一件小事,想瞒也瞒不住的,秘阁里的同僚,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官员,甚至还有一些布衣儒生,比如儒生林献可,同样从并州调到京城担任一名小官吏的刘涣,监察御史蒋堂、杨偕等等,一起前来为范仲淹送行。

  对这个,几个大佬没有办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皆是一群顽固不化之徒,如果管得紧,说不定来一个上书,惹得一身臭气。

  罪盔祸首离开就好。

  一行人将范仲淹送到了城外的长亭,这也是朝廷有意的安排,设一个长亭,送人送到长亭外,多诗意雅意。柳永的相好,就是将柳永送到这座长亭,才洒泪回去的。只是没有想到,让娄烟派人堵上了。

  不仅有他们,还有一些人前来为朋友告别,看到这一群官员前来,好奇的打听。一听,原来是范校理。这几天京城传遍了,一个个尊敬的让出地方。相互坐下,设酒把欢。

  说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话,范仲淹正准备离开。

  忽然两个小孩子走了过来,范仲淹看着这两个小孩子,带着笑容,站了起来,他认识郑朗,郑朗不认识他,来到长亭,茫然地看着大家,问了一句:“谁是范希文。”

  “某是,”范仲淹脸上笑容更胜。

  晏殊早就忘记了此子,是自己回去后提醒晏殊的,结果晏殊没有请动。当然,以晏殊的雅量,也犯不着与一个十二岁的小家伙生气。况且也被召回京城,那么多事务,更不放在心上。

  对此子的才华与字,范仲淹颇为欣赏。

  这一切郑朗不知道。

  其他官员也不知道,就看着这个十二岁的孩子,穿着一身白裘,长得不算英俊,圆乎乎的小脸,不过气质很从容。身后还跟着一个小丫环,穿着绿衣,梳着两个小髻,怀中抱着一把古琴,正用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他们。

  这是谁家的孩子?来干嘛的?

  郑朗也看着范仲淹,这才是大神哪,中国几千年历史唯一的真正士大夫。

  然而这个人生命起点却是如此的贫寒甚至屈辱,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朱家做了一名小妾,于是连带着姓也改了,叫朱说。小妾的儿子,还不是朱家的亲生子,范仲淹母子处境可想而知,最后居然被朱家将母子驱出家门。就连他自己的身世,到九岁才得知。

  这样的人,换作他人,早就消失了。

  那时他真的很小,才九岁,才得知自己真正的姓氏。在这种屈辱下,他没有自暴自弃,辞别了母亲,发奋去外地求学。十二岁时漂到了雎阳学院,没有人知道他这几年到了哪里,是怎么熬过来的,连史书都不愿提及,这是对士大夫的侮辱!要隐之。

  要感谢宋朝的恩赐,鼓励教育,雎阳书院将他收留下来。一个传奇就开始了,生于忧患,甚至耻辱,朱说的起点已经低到不能再低!

  看着此人,郑朗都觉得身心被涤净!

  深施一礼:“请听小子一曲。”

  “好。”范仲淹鼓励的笑道。

  这几月在京城也听到他许多传言,可凭自己直觉,这小子并不是传言的那样。

  郑朗端坐下来,手搭在琴弦上,弹了一首《白雪》。原来是《阳春白雪》,后来又改了改,一切为二,分成了《阳春》与《白雪》两部。郑朗只取了《白雪》,难度有些高,若是在两个多月前,他还没办法弹奏,就是这样,提前练了几十遍。今天才能用此曲为这位品性高洁的士大夫送行。

  范仲淹对曲不识,悄声问了一句:“何曲?”

  刘涣低声答道:“白雪。”

  范仲淹听着曲中透出的那种冰凛高洁之意,忽然明白郑家子用意,坐了下来,闭起眼睛倾听。

  场景有些古怪,可四周的人没有一个说话,皆站着,安静的将这首高洁的曲子听完。

  郑朗弹完,一抱拳离开,居然一句话也没有再说。

  当真攸忽而来,飘然而去。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