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一十五章 隶书源流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容停下扎帐篷避雨,所以,必须得有能在行进间防雨的装备。

  需要防雨水的东西也不多,被褥是一个,稿席被雨淋了也不怕,反正稿席卷着雨也淋不透,里边还有张席子,垫着席子,只要被子不湿,睡觉就没事儿。

  除了被褥,或许还有粮食,寥寥三两件换洗衣服,弓弦,好像也得防雨。

  依照现下的技术条件,李孟羲想到的携行具主体结构是,一个树枝编的篓子,篓子里,装着一个用帐篷布缝成的防雨大袋子,然后,被褥叠好装袋子里,衣物和干粮也装袋子里。

  然后,把袋子口杀紧掖到下边。

  这样,不管多大的雨,被子都不会湿了。

  至于盾牌,刀剑,湿了无所谓。

  所以,携行具构造李孟羲有思路了。

  所需的是一些篓子,和一些用帐篷布缝成的防雨袋。

  思路畅通,李孟羲连后续实施也想好了,篓子好说,前边让民夫们编草鞋,民夫们踊跃而从,现在同样可向民夫们下令,说收大篓子,可以换粮。

  嗯……篓子比鞋工作量大多了,该赏多少粮合适。

  可以先不点名价钱,先暗地查访一下,看编一只大篓子,需要多少工时。

  匠营激赏标准,平均一天一斤粮,就有很好的激赏效果。

  那么,因为匠营活儿毕竟多,民夫们编篓子活轻巧,那就,按匠营的标准,减半。

  也就是,如果编出一只篓子,耗时需四天的话,那么,一只篓子可以换粮两斤。

  帐篷布因为刷了桐油的关系,因此能防雨。

  做防雨背包,必须用防雨布,就是不知,军中废弃帐篷拆了,能缝几个背包。

  再有,缝制背包的工时也得确定一下,也按两天工时赏一斤粮来算,不还是,按一天一斤得了。

  因为缝制工作,李孟羲想到是由妇人来做的,妇孺是弱势群体,多给点粮也行,支出不了多少。

  携行具的头绪理清了,还有别的事。

  得教战兵们学文字了,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教的差不多了。

  想着文字,李孟羲不由坐起,翻着翻着,就把竹简摸出来了。

  关羽给的竹简,没用上。

  顺手摸上了竹简,李孟羲兴致大起,拿出刻刀刻着玩儿。

  “子曰”刻下,又准备刻“学而时习之”时,李孟羲意识到了一件事。

  竹简能刻字的空间有限,如果为了句子之间的间隔,特意空出一点空隙,就太浪费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就是分割句子的标点符号。

  李孟羲本不知汉代的句读是怎么用的,但随着他开始刻记字,然后为了防止字混在一起不知哪是哪,李孟羲自然而然的想到用长横短横来断句。

  一长横代表句号,用来作为句与句之间的区分符号,短横做逗号,用于区分句子之中词语和短句意思的短句,紧致而又节省空间,清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