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八章枪林弹雾三_抗日传奇独立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你要把武文斌这个发明称作为枪,武文斌跟那些专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可是绝大多数看到它的人肯定会有意见。而且绝对会以不屑的神情惊诧的说:“这也好意思叫做枪?”

  之所以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这个“枪”长得实在是太磕碜了。

  一根一米多长的铁管,一头“削”成大约三十度的尖角,并且磨得非常尖锐。而另外一头则绑着一根橡胶带子,连着一根铁丝圈,还吊着一根细绳子。

  钢管的中间部位则缠了一些破布,这破布虽然五颜六色,缠的也不规范,不过手抓在这个部位,“手感”还是不错滴,起码比直接抓在那钢管上,硬邦邦的舒服很多。

  这样就完啦?完啦啊,还要怎么样呢。可是那个传说中的简易枪托呢?

  枪托还是有滴。不过,他可不是固定在那个“枪”身上的,而是采用了“便携式”的结构。而且之所以叫做简易枪托,实际上等于就是只保留标准枪托的末端两寸长的那一部分。说白了,就是用一块两寸厚的木头块,削成枪托状,不过在抵肩的对面钻了一个一寸深度,且跟钢管一样粗的盲孔。另外还钻了两个小孔,穿了一根绳子,平时可以挂在身上,反正那东西即不大,也不重。需要用的时候,将那个“枪”身的尾部,放在简易枪托的盲孔里,然后像普通的枪一样抵住肩窝,用一只手托住那块破布包住的地方,另一只手抓住那个细绳一拉,于是轰的一声,枪管里的铁砂就像一团雾一样的飞了出去。至于谁碰上那些个铁砂雾就算谁倒霉好了。这玩意虽然基本上打不死人,可是绝对可以让你痛苦半辈子。

  武文斌带着顺子跟那几个专家折腾了两天两夜,终于搞出了几支样品,并且拿到靶场上去进行试枪。

  于是,一群好事者便簇拥着这些“枪”来到了靶场看起了热闹。

  实际上这个试枪就是测试不同的装药量来确定铁砂的威力,以及这个钢管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装药量。找到能够发挥最大威力,但是却不会发生“炸膛”现象的火药装药量。

  经过几轮试射,并且炸坏了三根钢管枪身之后,武文斌终于定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在五十米开外能把铁砂镶进木板就行了。用武文斌的话来说,那就是不相信鬼子的皮比这个木板还硬。

  所有的标准确定下来之后,便进入了“量产”阶段。按照武文斌的想法。那就是做他个几千支,把它当作一次性武器使用,也就是说,在战场上,用一次就换一个,一场战斗结束之后再统一装填火药跟铁砂。实际上就是一种可回收的一次性武器。不过由于采用了拉线发火的方法,使用方法就变得更加灵活,甚至都可以取代部分地雷的功能啦。

  当然,武文斌心里也清楚,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