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狂士楚歌_[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绍决定出兵的第三日,一首奇怪的歌谣在冀北流传。

  “寒食夜,衡水边,本初欲升天……”

  孩童围绕柳树转圈,一边拍手一边唱着朗朗上口的歌,天真烂漫的孩童没看到旁边成人们倏然大变的脸色,仍在继续往下唱。

  成人们吓得尽失人色,立即向前捂住那些在唱歌的小孩的嘴。

  诸如这般的场景发生在袁绍辖下的每个角落。

  未过多久,绝大部分官民都知道袁绍用檄文声讨曹操不成,被对方一帛檄文气得马上出兵的事。

  陈琳那篇鞭辟入里的檄文所积累的先期优势,随着这个传言的散播而荡然无存。

  那一日袁绍的异状早已引起袁方众幕僚的广泛关注。

  当幕僚们听到城中流传的歌谣,不同程度地喷了口中的酒。

  “什么升天,什么傻乐?”

  “哭哭啼啼的主公……?这真的是……难以想象。”

  “突然之间有了场面感……”

  喷完口中的酒后,幕僚们各自心照不宣地暗中查探曹操发布的檄文,在费一番波折后,从南边找来了完整版。

  有了伤害量就免不了要比较,一比较又有了新的伤害。

  对比郑平与陈琳的檄文,陈琳所写的更显气势汹汹,先摆出大道理,占据道德高地,然后从曹操的身世开始发作,细数他父辈、祖辈的“罪行”,平常宦官能犯的罪行,不管好坏全给曹操扣上,然后再颠倒曹操行事的因果,把因为得罪曹操被杀的人全部立在正义的一方,以此佐证曹操的“邪恶”。

  这种写法乍一看没有问题,而且慷慨激昂,文辞绝世,一气呵成,令人一看就对曹操生出极大的恶感。

  然而这样的称述虽然能在初期煽动人心,蛊惑一些不明内情的平民,却经不起深入的推敲。

  但凡对朝局,对朝政有点敏感度的士人,或者对曹操有一定了解的,都不会全盘尽信这篇檄文上的内容,反会因为这篇檄文的“激烈”而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当然,作为一篇哄得民心、打击敌方士气的檄文,这样才是正正好。大部分民众对权势一词毫无概念,他们不会管你为什么这么做,只能看到与他们相关的最终结局。

  家人是作恶乱国的阉宦?那他肯定不是好东西。杀了好人?那就是坏人。因为嫉妒而打击报复好官?这人真恶毒。动不动就夷人三族?这和董卓有什么区别,简直凶残!

  陈琳的檄文大致围绕这几点展开,能最大程度地激起民愤,挑的正好是不好解释,涉及复杂方面的“恶行”。

  作为后世称道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这篇优秀的檄文凝聚了极致的文才与辩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只可惜他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郑平。

  单论两篇赋文在民间的影响力,陈琳的是这样的:

  这篇檄文讲的是什么?惹……不明觉厉,这一个个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