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狂士楚歌_[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晏子见疑”,说的是晏子被齐景公猜忌,立即出逃,准备离开齐国的故事。这个典故中还有一位叫北郭骚的名士,为了留下晏子,用性命为晏子的清白作保,最终惊动了齐景公,将晏子请回。

  如果曹操让人带的当真是“晏子见疑”的典故,显然是用齐景公自喻,用晏子喻指荀彧。

  若按整个典故的结果看,似乎能把曹操的这句话理解成退让:齐景公哪怕有私欲,终究是个明主。他认错请回晏子,晏子最终也回到了齐国,继续为齐国出力。除了死了一个杀身成仁与北郭骚,可以说是和好如初。

  然而,如果曹操的用意是请回荀彧,他让公差传的话应当直接是“晏子见疑,去而复返”之类的既定语句,而不该是个不确定的疑问。

  或许也可以理解成征询意见,暗中询问荀彧是否“和好”。可按照曹操的脾气,这个可能性极低,他的那句“晏子见疑,出奔乎”应当还有别的含义。

  郑平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又想起《后汉书》中有关荀彧死因的记载,心中猛然一沉。

  这时公差又道:“令君再不打开匣子,里面的物什就要凉了。”

  听这话的意思,匣子中似乎装着温热的食物,公差在催促荀彧赶紧接受赏赐。

  郑平心知不妙,仍想制止,却接收到荀彧温和而坚定的凝视。

  在这不可撼动的视线中,他缓缓松开手,任由荀彧打开匣子。

  里面空无一物。

  荀彧早已通过匣子的重量猜到结果,此刻只是微微一叹。

  那公差犹自道:“令君,且趁热食用。”

  郑平冷然而笑,反手握住腰间佩剑,在公差惊疑不定的目光中起身。

  “有菜无酒,怎好下咽?不如趁着你的血正热,斩下你的头颅,给我二人作酒。”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