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一六章 参政院(下)_龙啸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机阅读

  商毅将自己拟定好的参政院制度交给内阁的众人过目,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应。品书网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沒有出现类似的政治制度,但毕竟商毅对这个时代的欧州议会,以及古罗马时代的议会制度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几位内阁成员,包括大部份的官员,对议会制度都有一定的了解。

  另外中国人的理解实力从来就不差,尽管参政院的形式的运行方式,实际己经很接近于近现代的议会,但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参政院目前的功能只是参政,并没有立法权和决策权,说直白一点,也就是像内阁或商毅提出一些建议,供他们参考,至于内阁或商毅釆不釆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由于议员资格必须都是非政府官员,也就是全部来自于民间,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实际就是一种变像的向民间求言方式。

  向民间求言,在明代以前中国历朝都有过。有时是皇帝下旨向民间征集言路,也有的朝代设有专门的机构,都是表示皇帝开明布公,广开言路的治国理政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说,也能反应一部份民意民情。

  在秦汉以前,这种民间直接对皇帝上言,或皇帝主动向民间征言的事例发生的比较多,这是因为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并不建全,一些真正有才学的人找不到出头的门道,直接上言也是一种机会。由其是在战国时期,有不少人就是借这一途进,凭借一笔文章,或者自己的著作,一举由民间进身入朝堂,实行从平民到官员的华丽转身。

  但这种上言制度毕竞太不规范,又过于片面,而且也有不少人为得到晋身的机会,故意标新立异,或夸大其词,或愤世嫉俗,或阿谀奉承,在秦汉之后,靠这种方式晋的例子己经大大减少了,而唐宋之后,甴于科举制度形成,官员选择已经进入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因此向民间征集言论的像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到了明朝,干脆就取消了向民间征集言论这一制度。而清朝走得更为极端,连四品以下的官员都不许直接向皇帝上书。但能通过科举做官的读书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官能做得长久的则更少,而士大夫这个阶层历来都有议论朝政的习惯,由其是在宋明两代,太学生、士大夫一直以来都关注着国家的政治局面,也出现过不少由士大夫一层发起,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的事情。

  在明朝,由其是在明末时期,各种书院、学社都是士大夫们议论国策,发表自已政治观点的场所。比如最著名的东林书院,在形成之初,顾宪诚、高攀龙等东林首领就是以在野的身份,影响着国家政治。在后期还有复社、几社等组织。

  虽然现在南京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很强,在统治范围内还没有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