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章 麦秸莛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年人均分小麦一百多斤,虽然过去了一年,那家都会存放些麦子,在麦收前全部磨出来。因此,麦收季节,村里几乎家家吃白面馍,比年节吃得都好。

  悠悠家里不缺蔬菜,四月二十六娘俩在临水买了两麻袋各种青菜,回来分了舅姥爷家一半,其余的放在地窖里保鲜,随吃随拿。

  悠悠还适当的随时添加上一些,她的个子小,下地窖拿菜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她做。这便利的条件,让悠悠美的鼻涕冒泡,随心所欲的换着花样吃。

  过了一个春天啃咸菜的日子,悠悠也不嫌后世的蔬菜味道不正道了,只要这个年代里可以有的蔬菜,统统变成了可口的食材。

  吃着散发出麦香的大馒头,悠悠觉得就是没菜,自己也能吃下去一个。姥姥看着吃得香甜的兄妹仨,说:“今年虽说麦子收成好,这仨孩子都大了,恐怕还是不够吃,过了麦趁着价格低,咱今年多买些麦子放起来,让孩子们吃好点。”

  姥爷也赞同:“今年春天,家里的生活好些,仨孩子跟拽着长似的,一人长了得有半头。咱过了麦就买,起码存够家里人一年吃的。”

  下午,姥爷和爸爸都去了麦场,帮着把捋好的麦秸莛,用棒槌脱干净麦粒,再用麻绳捆起来。一共捆了十多个大捆,每捆直径快一米了。

  姥爷和爸爸把麦秸捆运回家,整齐的摆放在柴禾棚里,把里面堆的满满的。柴禾棚里的干草和树叶,一个春天的时间,已经被一群羊吃光了,新晒的燕麦草被爸爸垛在了柴禾棚顶上。

  徬晚,乡亲们先帮着把悠悠家的麦子扬了出来,装了两大布袋,得有二百多斤。爸爸来村里十多年了,至今没学会扬场。

  村里人不仅没人笑话他,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吴医生天生就是当大夫的命,啥难症人家都能治,干庄稼活糟蹋了他那双手。”

  农历的四月底,连着刮了两天的西南风,韩屯村的小麦遍地金黄,都熟透了。微风吹过,麦穗高低起伏,麦浪一滚接着一滚,好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俗话说的“麦熟一晌”,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悠悠在后世没少去农家游,但还真没见过这样的麦田。亲临其境,使悠悠想起小学课本上,描写的金色的麦浪,真的很贴切。

  再回忆起后世矮化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别说微风了,就是四五级的大风也起不来麦浪。别说是城市的孩子,就是农村的孩子,也看不到像海洋般的金色麦浪。

  麦黄杏也熟了,黄色的杏在绿叶中藏不住,露出来点点杏黄色。孩子们得空就围在杏树下,仰着脑袋看树上那里有熟杏,指挥树上的孩子勾下来。大人看见了,嘱咐几句注意安全,不要摔着了,没有认真阻止的。

  现在人们注重的是填饱肚子,没人舍得花钱给孩子买水果吃。自家栽几颗果木树,就是让孩子解馋的。男孩子把杏核洗净珍藏起来,留着冬天磕杏核玩。

  熟透的杏,香甜中带点微酸,悠悠非常喜欢这种口味。有空就带着迪迪去舅老爷家摘杏吃,舅姥姥看她喜欢吃,就指使志远上树去勾。

  县委李书记真的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农历五月一号,带着县里百来个工作人员,来到韩屯开了收麦的第一镰。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