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8章 收粗布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单股的洗棉线织布,一勾子不能省一斤线,可费工啊,织一勾子布最少得一天半的时间。

  一斤线省二元钱,半天的时间少挣二块五,一个月就是十五元,人们都会算帐,所以,开始还有买单股线的,后来就全都买合股线了。

  月收入一百元,在现在可算是高收入了,比国家工作人员高了近一倍,可也辛苦多了。

  只要有钱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可不怕辛苦。秋收过后,家家户户织机响,天亮织布,晚上掫(zou,做的意思)线穗子。

  织棉布的纬线得先做成线穗子,按在织布梭里用,这也得很大的工夫。

  现在农村通电的村庄很少,夜里靠煤油灯织布肯定不行,正好掫线穗子。

  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妇女,晚上有电灯,明亮的电灯下,织布一点也不碍事。白天上班,晚上织布,有的甚至熬到夜里十二点。

  妇女织布,家里的男爷们勤快多了,做饭干家务,有的甚至帮着掫线穗子。

  这些家务活外人看不见,大街小巷剥棉桃的基本上都是男人了。种夏棉就这一样坏处,霜后花多。为了种小麦,过了寒露节,人们就把夏棉拔了,立着放到朝阳的墙根下。

  在阳光的照耀下,棉桃逐渐绽开,为了防止沾上碎棉叶,棉桃刚咧嘴,就得及时把棉絮剥出来,剥棉桃其实是一项繁琐的活计。

  以往,剥棉桃的都是妇女,今年就换成了男爷们。开始还有人不好意思,看到大伙都这样,也就习惯了。

  大家都用“洋线子”织布,新石庄的棉线很快打开了销路。资金迅速回笼,每天的产值六千多,一个月就接近二十万。

  新石庄纺纱厂,每天的产量是1.5吨,能织1200勾子布,也就是说够1200个妇女织布,半个张集公社的妇女也供应不过来。

  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让他们的队长看准了,原料不愁,销量也不愁。

  可二百万的投入资金,在这个年代可是笔巨款,就是公社一级的财政,能拿出来的也不多。

  新石庄纺织厂可以说是开门红,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加工皮棉,剩下了大量的棉籽和短绒棉。

  国营纺纱厂,原料是国家调拨的皮棉。公社收购站收购的籽棉,在棉厂加工成皮棉,列入国家计划内指标。

  新石庄属于集体企业,和韩屯村的肉联厂一样,国家只是允许收购所需原料,价格就得依照市场价了。韩屯收购的生猪,就比国家定价高了接近一倍。

  新石庄能够按照国家定价收购棉籽,就算是好的了。至于加工好的皮棉,那是国家计划内的指标,根本不用想。

  所以他们从建厂开始就购置了加工皮棉的设备,可漏算了生产皮棉产生的大量棉籽。

  三斤籽棉加工一斤皮棉,产生二斤的棉籽。韩屯村每天消耗1.5吨皮棉,就剩下3吨棉籽。几天的时间,库房里的棉籽堆成了山。

  国家棉厂的棉籽,自己就有榨油设备,全部加工成棉油。棉油卖给粮食局,棉饼可以做饲料和肥料,卖给农户。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