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7章 集资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先河,它也是靠着这个方式,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起来。

  有了钱,新石庄接着收棉花,终于在霜降前,把集资的二百万全部买成了棉花,足够一年生产用的。

  新石庄在收棉花的同时,还把自己纱厂的产品展览出来:各种染色的纱线,既有单股的,也有合股的。

  为了展示自己的纱线不脱色,他们把染色的纱线浸泡在清水里,放到展台上让人观看,真的挺有说服力。

  远些的村庄,人们不知道纱线的用处,只是看好纱线不褪色。可近处的几个村庄,人们都知道机纺纱线的好处。

  韩屯村从小靳庄买回来的纱线,根本就没分公(公道),各家就摊到那么一点,几家合起来,才够织一机子布。

  即使是这样,大家也都感受到了“洋线子”(机纺的纱线)织布的好处,结实耐磨不褪色,织布能省一多半的时间。

  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工业制品叫做洋这洋那,经常说的有:火柴叫洋火,点灯的煤油叫洋油,机制的布料叫洋布,缝纫机叫洋机子,自行车叫洋车子。

  电灯电话后面的一句,就是洋梨子洋耙。悠悠觉得,这里最具代表的一句方言就是:借你类洋车子骑骑。

  用“洋线子”织出来的布,做被褥床单,比买的布都合适,厚实柔软手感好,用着舒适。关键是价格便宜,比买布节省一多半,还不用布票。

  洋线子尽管比手纺棉线,价格高了一倍还多,可比手纺的结实,织出来的布平整。关键是节省时间,比起织布来,纺线更费时间。

  纺线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一天也就能纺半斤棉线,这还得是技术好的。一斤棉线靠人工,两天才能纺出来。买机纺的棉纱,一斤贵了一元钱。

  一个人两天可以轻松的做一双鞋垫,能卖一元钱,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与其起早熬夜的纺棉花,累得腰酸背疼的,还不如纳双鞋垫来的实惠。以前是没有地方买洋线子,现在新石庄敞开了供应,谁还傻得再去纺线。

  人工纺出来的棉线,技术再好,也只能做到粗细大体的一致,而且是每个人纺的棉线都不同,织出来的布,肯定不平整。

  机纺的洋线,粗细均匀,织出来的布特别的平整。合股的棉线,2.5斤织一勾子布,单股的棉线1.5斤就够了。

  新石庄洋线子刚开始买,韩屯村的妇女,好像不要钱似的,成捆的往家买。

  一捆“洋线子”五斤,每种颜色的各买一捆,二十多种颜色,每家都买百十斤(百斤以上)。

  她们要的都是合股线,织出来的布厚实,做被褥和床单合适。

  韩屯村刚搬进新家,里外一新,可各家的被褥,这几年虽然添置了些新的,还是旧的多。

  过了寒露,昼夜温差大,夜里就冷了,得盖棉被了。拿出以前的旧棉被,尽管拆洗的干干净净,可和新家具放到一起,咋看都不搭。不如新买的蚕丝被和毛毯,看着顺眼,盖着还轻便得很。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