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48章 讲解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不承认不行,这外国的机器就是好。可价格也高,这万锭的纺纱机器,就得二百多万。最贵的是印染机器,四百多万元,幸亏染料价格和国内差不多。

  贵有贵的好处,染出来的布就是好,色泽鲜亮图案清晰还不褪色,上午你们也见了,俺说的不错吧。

  还有就是这外国的机器好用,从开业到现在二年多了,就没出过毛病,产品全都是一等品,俺村就没处理过残次品。

  俺们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从英国回来的耀华爷,一千万的投资都是他赞助的,厂房加机器设备,用了九百万,剩下一百万做流动资金刚好够用。”

  万锭的生产规模,光流动资金都得一百万,纺纱厂的投资,确实够高的。

  石庙村的人被震住了:“棉花的价格不算高,一百万的流动资金都干什么?”

  “棉花的价格确实不算高,我们收的皮棉每斤价格一元左右,可用量大啊。每个月消耗一百吨皮棉,库存必须在三百吨以上,够三个月的用量,光这一项就得六十多万。”

  石庙的石支书不解的询问:“您说的一万锭生产线,俺们还真不懂?”

  小靳庄的支书笑了:“是我没说清楚,这一万锭说的是纺细纱的锭子数量,纺纱厂的规模都是用它来衡量。

  俺们这里的盐碱窝只能种棉花,地区的纺织厂刚增加了两条生产线,达到了五万锭规模,每天生产十吨纱。”

  石支书接着询问:“办个纺纱厂,最少得一万锭吗?”

  “哪到是不用,我们县里的城关公社就有个小纺纱厂,才三千锭的规模,也没上织布设备,单纯的纺纱。”

  “俺再问一下,染布的机器贵,单独染纱线的机器,得多少钱?”

  “染线的机器价格不高,染色加烘干,还不到十万。”

  李专员听出了端倪,问道:“石支书,你们这是有想法了?”

  石支书指着他们村的两个队长:“李书记,是他俩有想法。”

  那俩队长互相看了一眼,高兴的说:“李书记,我们这次可没白来。俺们算是看明白了,要想富,光靠种地是不行,还得办工厂,搞加工。”

  靳支书笑着说:“老哥俩真是清亮人,俺也是建了纺织厂,才明白过来这个道理。

  不瞒你们说,这纺织厂就是个聚宝盆。一元钱的棉花纺成线,能买到两元钱,织成布能买到四元钱,价格成倍的往上翻。

  俺们这进口的机器,一天纺三吨纱,每天上万的利润,俺们做梦都不敢想能挣这么多钱。

  不过这聚宝盆价格太高了,一千万元的投资,要不是耀华仁义,全村的家当加一块,十万元钱也凑不出来。”

  八十年代初期,一千万确实是天文数字,县级的财政收入能达到这个数目,就算是好的了。

  交谈了半个多小时,靳支书告辞,讲解员带领大家去村里参观。

  现在还是农闲季节,又是刚吃过午饭,村里基本上家家都有人,大部分人家的大门都敞开着。

  在村里的十字路口,讲解员停了下来,指着旁边的人家说:“大家别客气,大门开着的人家你们随便进,我们村经常来参观的,大伙都习惯了。”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