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95章 麦收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晒加转圈,晕头转向那叫个难受。

  劳力多的还好些,劳力少再没牲畜,麦天过的简直是真辛苦,不过看着成堆的金黄色的麦子,大伙的脸上都带着笑。

  人们收麦都被晒得退了一层皮,可大伙的心里高兴,人均2亩多的小麦,最少收800斤,种一季麦子够两年吃的。

  去年人们吃白面馍还不大胆,今年就能放开了吃。城镇人口还没能全部吃细粮,口粮里粗粮占了30%的比例。

  麦收过后,好多的城镇人口,趁着价格低,都买些新麦放起来,补贴着吃。新麦的价格倒是稳定在0.30元,不过交易量不大,每家也就买个二百多斤。

  群众家里粮食多了,有没有别的经济来源,都想买点粮食换些钱。卖的多买的少,卖粮难,成了农村的新问题。

  麦子收了,公粮基本上还是每人30斤小麦,由于刚分开地不到二年,基本上人人有地,公粮还是按人口征收。

  人们对交公粮态度非常积极,公社刚开过动员会,大家就行动起来。交公粮的地排车,把粮所的大门都堵上了。

  今年是各家第二年上交公粮了,人们都有了经验,拉来的全是精选过的麦子,而且斤数都多一些,留足了去杂去湿的分量。

  韩屯村和别的村不一样,依然是集体经济,不过交公粮和别的村一样,也是每人30斤小麦。

  韩屯村给农大繁殖新麦种,石庙村的两个未分地的生产队,给县里的种子站繁育小麦原种。

  这两个生产队和韩屯的耕地挨着,二千多亩的小麦种子田连成一片,长势喜人,不时的有人过来参观。

  从收获开始,县种子站的人就来盯着,恐怕个人私自兑换麦种,也怕有人往麦种里掺杂。

  韩屯村的拖拉机、收割机和脱粒机一块上,一千一百亩小麦,五天的时间就收完了。

  石庙村的那俩生产队,只有拖拉机,他们看韩屯收完了,就过来借收割机和脱粒机。县种子站答应他们,明年帮助他们分别买一套。

  原种的价格是每斤0.70元,比市场价高了一半还多。去年就发现有人往麦种里掺杂,致使今年的小麦,个别地块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

  韩屯和石庙的两个队,都是集体经济,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没谁会为了集体,而把个人置于危险之地。

  小麦原种到底有优势,亩产都超过了700斤,比全县的平均产量高了200多斤。

  两个村除去交给种子站的麦种和公粮,光是保护地和塘子坑的边上,每人还分了400多斤的麦子,足够大伙一年的口粮了。

  麦种0.70元一斤,韩屯村除了人均400斤麦子,每人还分了一千元钱。

  石庙村的两个队,现金比韩屯分的少,每人只分了500元,主要是他们准备搞集体积累,也办个集体企业。

  每人500元钱,也把这两个队里的群众高兴坏了。要知道,石庙的其他队,各家的小麦产量也不低,每亩600多斤。

  不过他们的麦子价格低,一千斤才卖300元钱,还不好卖,一个集市卖不出去200斤。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