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8章 反季节蔬菜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遵循传统的格局,始祖的位置在最高最显耀的大厅正中的位置。其下各代祖先的牌位,按辈次分列于大厅和配厅内。

  从配厅以下到门楼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排排备用的空间牌位。以后有了新去世的族人,直接就写在上面。

  一般是一门(一支)族人合修一幅“家堂轴子”,大多是上推四世高祖为“立主”(人们称挂“家堂轴子”为立主)之祖先,将其名字填入最高牌位。

  凡是同辈的都要填在同一排,按兄弟长次由内向外排列。低一辈分就要下降一排,以此类推。凡是去世三年后的亡人,都要将其名字填写在“家堂轴子”上。

  去世不满三年的亡人,不能入“家堂轴子”,只能用黄纸制作一个牌位,供奉在自家的堂屋当门的条几上。

  布做的“家堂轴子”,一般是由民间画匠绘制并出售,纸质的则是木板印刷而成。

  画“家堂轴子”不说画而说“修”,买“家堂轴子”不说买而说“请”,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爱戴。

  “请”来“家堂轴子”后,还要请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来家填写祖先的名讳,写的时候,其子孙要跪在前面,以示孝敬。

  大年三十早起,家里有“主”的人家,就组织本门的族人,带着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去自家的林地(坟地),将祖先请回家过年。

  在坟前焚烧纸箔,燃放鞭炮,磕头祷告:“请您老人家回家过年。”祖先的坟前挨个祷告完毕,头也不回的一路回到家里。

  到家后,就把“家堂轴子”请出来,挂在堂屋当门(堂屋对着门的北墙)。上午“上供”敬过各路神灵后,接着到“主”祭祀。

  从“家堂轴子”上,就能看出村里各家的亲近远疏来,也增加了各个家族的凝聚力。

  就像韩玉臣家,他们的“家堂轴子”,就挂在他大娘“老骡子”家,他母亲再不乐意,也得带着自家的儿孙,到嫂子家给祖先磕头上香。

  悠悠的家里挂了两个“家堂轴子”,一个是姥爷家的,一个是悠悠家的。

  自家的“家堂轴子”是悠悠的姥爷自己画的,他老人家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和别人家黑白的“家堂轴子”不同,姥爷画的“家堂轴子”,院墙和门楼都是彩色的,雕梁画栋,富贵大气,村里人看了,齐声夸好。

  两家的祖先是从村西的十字路口,请回家的。姥爷带着全家人,在十字路口焚烧的纸箔,祷告请回了祖先的魂灵。

  吴馨儿姑奶奶,跪在十字路口,又一次大放悲声,姥姥也跟着流泪。大卫不是很懂,急得连声的问:“这是怎么了?”

  等问明白了,大卫扶起馨儿,安慰她:“别哭了,回到京都,我陪你去墓地祭奠。”

  村里过年的习俗,引起了大卫的极大兴趣,他举着个录像机,领着一群孩子,出这家进那家,到处的录像。

  今年过年,村里由于多了个老外,格外的热闹。大卫的语言天赋很强,现在已经能和村民进行简单的对话,好些地区方言,说的还挺溜。

  “俺给您商量个事,您能把上供念叨的话,慢慢的再说一遍吗?”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