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2章 黄金期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罗瑞和领着大家,连着观看了好几个织布厂、印染厂。全都是化纤的织布厂,织布厂都有专门的印染车间。

  看过几个专门的印染厂,姥姥大感疑惑:“瑞和,这印染厂那来的布匹啊?”

  罗瑞和对姥姥说:“董事长,您看过附近的村庄,就明白了,这里好多村家家织布,一家好几台织布机,织好的白布,送到这里来染色。

  董事长,您那震宇公司还闲着一个厂区,不行咱也开个织布厂吧。我都考察好了,织布厂比其他的厂子都赚钱。我爸说,就等您来了拿注意。”

  参观了完工厂,接着罗瑞和带着他们去了附近的村庄,真的像他所说,这里的村庄,基本上都以家庭加工为主,大部分家庭都有雇工。

  按照国家的政策,个体户可以雇佣10名以下的工人,可是这里的家庭,雇工超过10人的很多。

  据罗瑞和说,特区特事特办,深南在雇工方面,只要雇佣双双协商好就行,连个劳务合同都没有。

  家庭加工大多是手工制品,家庭织袜厂、纽扣厂、头饰厂、毛巾厂、制鞋厂、服装厂、印刷厂、收音机组装厂,五花八门,只要是适合家庭的项目,都有干的。

  八十年代初,虽说改革开放二年了,可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就连上层对深南特区,始终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

  其他的地区,更是没有放开手脚,从上到下,对待发展个体经济,都持观望状态。

  计划经济造成了工业品极度缺乏,八十年代初是卖方市场,各种产品只要生产出来的,就被疯抢一空。深南精神成了至理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南特区正是赶上了这个黄金期,各种家庭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每个村都有自由市场,各家生产的产品,不出村就卖了出去。

  正如罗瑞和说的,家庭从事织布的最多,房间里摆满了简易的织布机,以比较简单厚实的涤纶布为主。

  像是雪纺、乔其纱、尼龙绸等高档的化纤布,依然无法生产。

  一是机器落后。深南的织布机,大部分是港岛淘汰下来的,好多都是报废的过期机器,不过还可以使用。

  生产雪纺、乔其纱等超薄面料的精密机器,大部分是德国制造的。现在即便港岛购置也非常困难,别说是国内了。

  二是原料缺乏。国内的化纤纱都是32支以下的粗支纱,只适合制造涤纶、涤卡等厚实的布料,的确良面料就是最薄的了。

  乔其纱和雪纺等面料,用的是进口的100以上的高支纱,国内根本生产不出来。

  八十年代初期,化纤布料结实耐磨,而且不褪色,在缺衣少穿的困难时期,还是比较实用的。

  特别是涤纶布,比较厚实,更加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心目中,厚实的布料,咋着也比薄的耐穿。

  价格虽然较高,可是和棉布比较起来,还是挺划算的。一件涤纶的衣服,穿三四年还和新的一样,可是一件棉布的衣服,节省着穿,二年就成破烂了。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