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7章 重分组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组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好管理,组越小越难管。特别是三四十个人的组,也就是七八户人家。

  平时都是关系好的人家,才组成了一个责任组。可是,时间久了,矛盾就产生了。

  可不是近亲就是近邻,相互之间又撕不开脸来说明白,矛盾越积越深,大家的心里就不平静了。

  干活也是越来越懒,膘着磨洋工,反而没有在生产队里效率高。实践证明,责任组不是成功的经验。

  个别的小组实在是没法在一起干了,麦后就要求重新分组。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大家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拿出个好办法。

  可是农时不等人,实在没办法了,大组分小组,还有的干脆把耕地承包到户,不过是大包干,至少爷几个在一起。

  包地时就说好了,谁家管的农田收成归谁家,不在统一分配,秋季的征购提留也是按人头交。这样一来,人们的积极性彻底调动起来,大家没黑没白的在地里干。

  相反的,人们的自主性也高了,出工不用记工分,大伙想啥时候干就啥时候干,干完了就可以歇着。

  在一起时,人们天天下地,还是干不完的活,包干了反而闲了下来,活计也比原来干的好。

  即使是缺劳力的人家,也各自想法,去亲戚家找人,求左邻右舍帮忙,反正没有一家把地撂荒的,而且管理的都比原来还好。

  前有车后有辄,人们看到大包干公社没有阻止,效果也挺好,越来越多的责任组也包干到户。

  只有韩屯是个例外,村里的农活被50岁以上的男劳力包了,他们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干活,队里给他们记的是整工分,也就是十分,和肉食厂里的工人一样。

  再说了,大伙现在也不太计较工分的多少了,就怕耽搁肉食厂的生产。那可是村里的支柱,一天2万的收入,人均60多元,赶一个月的收入了。

  所以,韩屯村的人们,都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起早贪黑也没人抱怨,在韩屯就不存在磨洋工的现象。

  石庙村和韩屯关系好的那两个队,因为有队里的猪场牵连着,大伙反而要求合队,恢复原来的管理体制。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摸索阶段,也没个定式,随意性较大,他们还真的就把责任组合在一起,又把韩屯的簸箕柳买下来,大伙绑在一起,齐心协力的干了起来。

  合组后他们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卖猪的钱,买了一辆拖拉机。今年首次实行按人头交征购粮,县里的拖拉机不再作为上交爱国粮的奖品,可以用钱购买。

  不过各生产队都分成责任组了,积蓄也分开了,都买不起啊。石庙村这两个生产队捡了个便宜,一个队买了一辆。

  八零年的暑假,妈妈和智慧姐回来了,爱民舅舅又去集训,爸爸可没有暑假,他留在了京都。

  桂金孩子小,胜英也在部队,她和父母一起也没有回来。

  今年,志远初中毕业,正好临水一中在全区招生,学校老师鼓励他报考,胜男舅妈也建议他去临水上学。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