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8章 二十万斤爱国粮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小麦产量首次突破四百斤,亩产达到了460斤。

  舅姥爷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后,立刻表态,今年上交20万斤爱国粮。县委李书记听了非常高兴,当晚就住在了韩屯。并指示县粮局,明天组织人员来韩屯收粮食。

  现在,韩屯住个几十人没问题,卫生室是新盖的,里面的设施配好了,由于到麦收了,基本上没住人。村里还有二十间房子,另外给老师准备的十间宿舍,也没住人。

  晚上,大家围坐在卫生室的院子里,县委李书记问舅姥爷,“老韩,你今年想好要什么了吗?”

  舅姥爷哈哈的笑着说:“李书记,您别害怕,俺今年啊,啥都不要。俺想要的,您都给俺办好了,俺们大伙谢谢您了。”

  村民代表七嘴八舌的抢着说,感谢县里和公社对村里的帮助。大伙一直说到晚上十点多,才去休息。

  有县乡干部的帮忙,拖拉机又多,韩屯村的麦收,五天就结束了。先打下来的麦子,交给了国家。剩下的小麦,每人平均700多斤。社员们高兴的,走路都带风。

  韩屯村积极上交爱国粮20万斤的新闻,县里的有线广播电台,连着播了一个星期。全县都知道了,韩屯村出了大名。可惜,韩屯村自己听不到,上水把有线广播的线路冲断了。

  现在,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即使不是新盖的,也都挖补成了砖瓦房,连院墙猪圈都是混砖的。用民工的话就是:“韩屯的猪都住混砖的圈。”猛一听是骂人,事实就是这样。

  麦收过后,种了五十亩的夏谷子,五十亩的夏地瓜。其余的都种上了大豆。大伙再也不说,没有高粱没法吃的话了。

  种完庄稼,大伙就开始收簸箕柳,这比收麦还累人。全村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学校专门放了一个星期的假,暑假晚放一个星期,到时候再把缺的课补上。

  今年的簸箕柳面积大,而且都是二年生了,产量也高。妇女们割,男劳力运到护村林下,上了年纪的用木板夹着柳条捋一遍,孩子抓着里面的白条,往外一拽,雪白的柳条就出来了。

  新扒皮的柳条得放在架子上阴干,失水过快韧性不好,条子易断,影响成品的质量。麦后天气干燥,林下晾晒柳条正合适,两三天就行了。

  晾干的白柳条按粗细分开,分别存放到地窖里,就能使用了。韩屯村现在得有一千多亩的簸箕柳,大伙忙了十来天才收完了。

  收完了簸箕柳,大伙才算松了一口气。苜蓿又该割了,大伙接着收苜蓿,上工收了给队里喂猪喂牛,下工收了喂自家的猪羊。

  大伙都说:“要不是院子里盖不开猪圈了,一次就是喂二十头,也有东西喂。”苜蓿从五月收了第一次,以后一个月收一次。

  现在,大伙晚上没有再掐辫子的了,男女老少都围在一起干条编,七八岁的孩子都会编。

  每天晚上都熬到十点多,一个晚上个人能挣二三毛钱,交到集体的一半,最后还是分到个人手里。两下里加一块,一晚上能挣五毛多。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