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6章 新旧习俗结合的婚礼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未来侄媳妇的要求,当然得尽量满足。于是她把二舅妈也拉来,俩人一起动手,还真给做了出来。

  村里的妇女见了,都围着学技术,准备自己也做一件。做不了织锦缎的,做件棉布的也好看。智慧和悠悠穿的棉布袄,她们看着都喜欢。

  桂金回来看见做好的棉袄,高兴坏了。赶紧穿上试了一下,引起大家一片惊叹声。

  “真好看,桂金姑奶奶穿上这衣服,就和画上的仙女一样。”

  本来桂金准备穿军装结婚,看到做好的棉袄,就改了主意,接着央求大舅妈帮她把纯毛的裤子也做了,她昨天就把布料买了。

  大伙和她开玩笑:“桂金姑奶奶,您喊她声姑姑,她就给您做了呗。”

  接着就有人起哄:“就是,您得改口了,得叫姑姑。”

  还有人喊:“志远娘,你给侄媳妇准备红包了吗,赶紧掏出来,让桂金改口。”一句话,把桂金羞回屋了。

  晚上,桂金娘和二奶奶来找姥姥,她们想让悠悠明天跟着去送亲。这里的习俗是女方送亲,必须跟着男女两个孩子,分别抱门帘和包袱。

  跟着去送亲是好事,男方必须给每个孩子包个红包,最少二元钱,多的五元。家里孩子多的,为了跟着去送亲,生气闹乱子的不少。

  桂金家就二奶和“小老妈妈”两家本家,家里就狗剩一个孩子,其实狗剩也不算他们家的孩子。

  还差个女孩,二奶奶她们就想让悠悠去,正好和狗剩作伴。俩人都不姓韩,也堵了村里人的嘴。按着悠悠大舅妈哪里算,不管拐多少弯,悠悠和她家也算是亲戚关系。

  现在国家号召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举办革命化婚礼。不过,农村的婚礼,还是保留了许多的当地风俗习惯。于是,七十年代农村的婚礼,人们把新旧习俗的结合起来,简单而热闹。

  由于两个村庄离得近,初六早上刚八点,周楼村迎亲的人就到了,一溜六辆自行车,车把上都系着大红花。

  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周胜英穿着崭新军装,韩桂金穿着大红的织锦缎衣服,男的帅女的俏,看的人都可劲的夸。

  “这俩人可真登对,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新人。”

  他俩给爸妈鞠了个躬,就被娶亲的人拥着走了出去。二爷带着宝景和韩道伟等人,跟去送亲,桂香和二盼是伴娘,带着狗剩和悠悠。

  悠悠家不仅大舅二口子去了,二舅他们俩也去了,他们去给男方祝贺。

  车子到了男方家门口,大红的鞭炮就点燃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两个妇女怀里抱着包着红纸的木斗里,抓出糖火烧和花生红枣,向大门的远处洒,看热闹的人们忙着捡吃的,自动的把门口让了出来。

  大舅妈的爹娘算是周胜英的长辈,递给两个孩子的红包都是六块钱。给桂金的红包是六十元,这是婆婆给的下车钱,二盼打开看了,高声喊着:“六六大顺,新人下轿。”这也是规矩。

  下车钱得有六,六元、十六元都行,特别重视儿媳的人家才给六十,桂金的下车钱是最高的。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