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章 过年的规矩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吃过早饭,迪迪就闹着去大街上找人玩。姥姥和妈妈纺棉花,昊昊跟着姥爷去放羊,悠悠只好认命的领着他去。

  尽管是寒冬季节,街道上的人依然很多,人们吃完饭都聚集在大街上,说话拉呱看热闹。

  老人出来的比较晚,大概得上午十点多,太阳高照了才出来。自己带个小马扎,坐在街道的向阳背风处晒暖。

  大人大多是站着,凑在一起拉呱看热闹。妇女和男人分开堆,不过也离的不远。各自说着感兴趣的话题,有事需要交流了,声音大点就能听到。

  孩子们也是分开玩,男孩子女孩子分开,大的小的分开。不过,孩子们的活动场所不固定,跑来跑去,到处都是他们的打闹声。吵的他们的亲娘老子都烦,“一边玩去,乱的话都说不成。”

  在悠悠看来,这个年代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她偷着用微型的摄像机,把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了下来,也从中了解了这个年代的风俗习惯。

  除了本村人,就是外村走亲戚串朋友的人了。这个年代的人非常注重过年走亲戚,大人孩子穿着干净体面的衣服,挎着一个元宝形状的“馍篮子”。

  “馍篮子”是用去皮的簸萁柳编的,一边的上盖是开口的,里面盛着二十四个白面膜,预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在开口的那边放上一封或两封果子,外面用条新手巾盖上。

  过年看走亲戚的,几乎成了庄户人家的一种娱乐。其实主要是看人家的馍篮子,这里面的讲究多了去啦。

  人们看挎馍篮子的,首先注意的是馍篮子是往哪边偏沉。向里(没开口的那边)偏,说明这家人实在,装的馍篮子到底了,里面的元宝尖里都塞满了馍。向外偏证明这家人藏奸,馒头只装满了篮子的下面和外面,里面的元宝尖是空的。

  再看馍篮子开口的大小,开口大的说明蒸的馍个头大,拿了两封果子,开口小的说明蒸的馍小,拿了一封果子。

  大家光看不算,还得把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一番。精明老实的都小声的说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开口小的,怕人家听见不好意思。要知道,这年代有的人家穷的连亲戚都走不起。

  到哪都有缺心眼子的“二杆子货”,常常大呼小叫的咋呼:“快看,那谁谁挎得馍篮子,腚都撅起来啦。”喊得挎馍篮子的人,面红耳赤的低头匆匆走过。

  庄稼人平时出门交往的机会不多,过年该走的亲戚必须走一遍,不走就是断亲了。人们通过走亲戚挎得馍篮子,也能大概了解这家人的家庭状况和大致的品行。

  这个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结亲交友的范围也小,大部分都在附近的村庄。相邻的村庄,亲戚邻居大体上都认识。

  大伙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谁家过得好,谁家过得穷;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