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0章 震旦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钟观光开的上海科学仪器馆位于上海五马路,也就是今天的广东路,属于公共租界的范围。

  位置挺好,距离外滩非常近,往北五百来米隔着三个街区就是如今上海的核心——南京路。

  商务印书馆在河南路,更近,步行只需不到十分钟。

  两人到了钟观光的上海科学仪器馆,里面仪器确实蛮多,感觉就像进了学校里的实验室。

  钟观光立刻招呼过来他的朋友虞和钦:“和钦,看谁来了!”

  虞和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化学家,还是第一个系统的提出有机物中文命名方案的人。

  虞和钦与钟观光关系很好,两个人一直在一起自学数理化科学。

  他当然知道李谕的名头,激动道:“竟然是真人!不得了,不得了!快进来坐,今天您可得好好指导指导我们兄弟两人。”

  李谕笑道:“指导谈不上,倒是会有合作。我今后准备在上海等地建立学校,少不了购买你们的仪器设备。”

  “新学堂?好主意啊!您能亲自出手,肯定比洋人的教会学校办得好。”虞和钦赞道。

  李谕在他们的仪器馆中转了转,基础的实验仪器如烧杯、烧瓶、电容、电线之类的倒是还挺全乎。

  不过基本所有的仪器上面都带有日文,也就是舶来品。

  “有没有想过自己生产?”李谕问。

  钟观光无奈道:“实不相瞒,当初我们兄弟二人曾经有过这种想法,甚至还想过建磷厂,不过没多久就失败了。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进口,就连仪器、设备及化学药品都要委托外商才能辗转买到,这么高的成本,根本没法运营。”

  李谕点点头:“磷厂确实有点难。”

  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磷产业非常吃矿藏,我国的磷矿基本都在西南地区,现在的发展还太落后,实在无力开采。

  别说开采,探明都很费事。

  仅有的一点磷也就能造个火柴。

  虞和钦倒是一点都不气馁:“我看以后还不如造玻璃,能制作仪器,少不了销路。现在纯靠进口,盈利太弱。”

  李谕说:“我听闻山东淄博一带有玻璃工厂,你们可以去找他们嘛。”

  现在的信息蛮落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中国一直有玻璃,只是一直不被重视。

  中国古代的重心放在了陶瓷上,西方则在玻璃上,这就导致此后的科技树大相径庭。

  毕竟玻璃看似不重要,但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光学、化学、天文学、微生物学等诸多门类。

  虞和钦对玻璃非常感兴趣,毕竟他是个热衷化学的,离不开瓶瓶罐罐各种实验仪器,惊讶道:“竟有这种地方,我还真不知道。”

  李谕鼓励说:“可以去考察一下。”

  从几十年前开始,淄博博山的琉璃生产已经实行公司化模式,产销量不小,产品还由青岛海运出口,销往国外。

  不过博山的玻璃主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