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78章 嘴炮大奖赛_胜诉才是正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参与其事,为什么不允许美国观察员旁听审判?”

  波罗维克被打蒙了。

  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爱德华这次选择的角度实在是刁钻。

  国防部诉《纽约时报》是重大事件。

  11967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聘请了36位专家学者,组成一个委员会,研究美国是如何卷入越南战争的。该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47册的越战秘密报告,报告被国防部列为“最高机密”。

  1971年3月下旬,《纽约时报》从其中一名专家手中,得到越战秘密报告中的45册报告。时值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泥沼,苏兹贝格决定刊登越战秘密报告。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用6个整版推出越战秘密报告,并计划在其后的9天里用相同版面继续刊登,使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政府陷入窘境。

  尼克松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纽约时报》停止发布,但《纽约时报》引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拒绝妥协并与美国政府对簿公堂,美国最高法院最后判决尼克松政府败诉。

  这件事情背后,当然有两党博弈的因素,但九个大法官直接把尼克松政府怼得没脾气也实属牛叉。

  爱德华的狡猾之处在于,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道德制高点。

  国防部/美国政府诉《纽约时报》这个判例作为论据甩出来,等于是非常隐晦的说明了两点问题。

  首先,媒体和公民绝对有权力去监督政府,哪怕在实行这种权力是会构成通常意义上的违法,但不要紧,有联邦最高法院给你做主。

  其次,至少在表面上明确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九个代表司法权老不死联合起来,硬捍庞大的联邦政府,而尼克松的表现也堪称光棍的典范,愿赌服输。

  当然了……实际上尼克松捏着鼻子偷笑都来不及,因为这一系列文件的公布使得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更加高涨,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用民意去压制民主党继续打下去继续扩大战争的念头。

  在这个案子里,尼克松政府其实是最大的赢家,表面上看是丢了面子,国防机密被报纸向全世界刊登出来,政府还没发以泄密者去追究报纸责任,打官司又败诉。

  可撇开这点面子,好处捞足,不但给他赢得了尊重法律的赞许,也为早日从越战泥潭抽身打了掩护,要知道这个时候国内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滞涨苗头,而战争则是财政预算的无底洞,堵上之后,至少财政部长和国务卿会松口气。

  波罗维克当然明白爱德华的策略。

  并且他也知道尼克松从此案中收益极多。

  但这都是没法摆到台面上说的,因为没有十足证据,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堂而皇之的说这些,很容易失去听众的支持,没有人喜欢大言炎炎的阴谋论者。

  

  请收藏:https://m.huati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